欢迎访问黑龙江省福建总商会官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浅议新时代龙江闽商的精神特质与情怀(黑龙江省福建总商会)

更新时间:2024-03-14 13:59:56 点击次数:1473 次

2000多年前,先秦古籍《山海经》中记载:“闽在海中,西北有山。”山与海相拥,勾勒出中国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分界线,也描绘出八闽大地古老而壮美的画卷。

海峡西岸的古韵今风,铸就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孕育出了中国千年工商业史上的传奇商帮——闽商。根据国内经济学专家的定义,“闽商”泛指福建境内外的福建籍商人;从文化维度看,“闽商”是全球范围具有广泛影响力,具有“顺势有为 爱拼会赢 回馈桑梓 富民兴邦”突出特质的闽籍商人群体。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近代史上三大人口迁徙的路径,也是中华民族和八闽儿女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而书写的壮丽史诗。实际上,改革开放40余年特别是步入新时代以来,黑龙江凭借优越的位置、丰富的资源以及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批闽人闽商跨越山海、闯进三江,正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在龙江各个领域创业创富。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在黑龙江创业和生活的闽人闽商约40余万,闽籍企业1万余家,总投资逾4000亿元,遍布房地产、能源、建材、医疗等20余个领域,吸纳就业人口200余万,成为新时代新龙江最重要的经济力量之一。

一、爱拼会赢就是“不屈”加“不怕”

福建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在传统农耕时代,原生生存条件用恶劣来形容并不为过。由于耕地资源贫瘠,加之长期作为对台的海防前线,直到改革开放前,福建人面临的最大挑战都是——吃不饱饭。如此窘境,让百万计闽人被迫背井离乡,去南洋、去中原、去关东谋生。

沧海横流,我不弯腰。“黑龙江距离福建3000多公里,能来黑龙江的福建人,说白了就是想拼一把,不愿认命。”黑龙江省福建总商会创会会长、哈尔滨禧龙国际商贸物流园区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庆忠认为,“能吃苦、敢打拼”的闽人在黑龙江不断沉淀,融合了东北人豪爽、大气的性格之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新时代精神底色:不屈和不怕。

吴庆忠、吴庆和、吴庆平三兄弟成立哈尔滨禧龙园区的点滴足迹,就是这一特质的最佳诠释。1981年,少年吴庆忠独自一人背上行囊,怀着“立志闯出乡关 不成名誓不还”的豪情,经过3天2夜火车来到黑土地,摸索竹制品、木材、成品油生意;随后,弟弟吴庆和、吴庆平也迈出“闯关东”的步伐,三人踏破铁鞋、千淘万漉把生意拓展到龙江内外。然而随着国家出台封山育林、管控石油等政策,吴氏兄弟的事业不得不在日渐红火之际戛然而止。

“我们理解国家的宏观政策,也支持国家的发展思路。不过对我们个人而言,突如其来的行业变化,一瞬间让我们有了想跳进松花江的心情。”黑龙江省福建总商会现任会长、哈尔滨禧龙园区总裁吴庆和回忆说,尽管如此,但当时内心就是不认命,就是不服输。上世纪90年代,闽人到哈尔滨做建材生意者如过江之鲫,吴氏三兄弟敏锐察觉到本地缺少专业建材市场,于是筹集资金、再度拼搏,投建“禧龙陶瓷大市场”项目。如今,禧龙成为占地170余万平方米、拥有9大专业市场、吸纳10余万从业者、经营万余种家装产品、年销300余亿元的东北最大家居建材物流集散中心。

同样被“不屈”和“不怕”这一新时代龙江闽商精神所浸润的创业者,数不胜数。2006年,时任香港开宝庆福集团董事长的林枝春,在黑龙江投资1亿元建设物流铁路项目,但由于政策变化、市场欠成熟等原因,该项目最终未能顺利投入运营,闽商林枝春损失严重。“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既然从福建老家走出来了,就无所畏惧,我不相信在黑龙江这么好的地方成就不了事业。”2023年,林枝春抓住黑龙江大力发展对俄贸易机遇,投资20亿元在鸡西建设世界首创的四条牛奶跨境输送管道,预计年均盈利1亿元以上。

“我心中的新时代龙江闽商精神,就是不怕。没文化也不怕,没经验也不怕,甚至没有钱也不怕。”黑龙江省福建总商会常务副会长、哈尔滨北方正泰电气董事长丁海光说,我们这一代龙江闽商,普遍没有文化,起步没有资金,但是一腔孤勇、一心付出,确能成事。丁海光自初中辍学便外出打工,脚着单鞋来到了天寒地冻的哈尔滨,其电器经销生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多年来克服行业变迁、市场波动以及竞争激烈的大小挫折,哈尔滨北方正泰电气有限公司如今已成为世界500强正泰集团在黑龙江的最大合作商,逐步形成集电气生产、销售、施工、总包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优势。

新时代的龙江闽商坚信,只有百折不挠才能赢得成功,只有大胆求索才能收获成果。“不屈”和“不怕”这种特质让“爱拼会赢”传统闽商精神在北国生根成长,在三江平原落子成势,奋力书写恢弘磅礴的商道泱泱。

二、争做弄潮儿,敢向涛头立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成长的闽人深知,没有“建”,难得“福”。因此,“敢为人先”不仅是享誉全球的闽商精神,更是福建企业和企业家赖以壮大的商业智慧。当新时代的闽商来到黑龙江,他们吸纳着东北人豪爽直率、敢想敢干的文化底色,将“敢为人先”的传统精神加速演化为“争做弄潮儿 敢向涛头立”的特质。

在谈论这种特质的时候,很多人会想当然地忽略国企;甚至在谈论和分析闽商的文献当中,也极少有将福建的国有企业纳入“闽商”范围的内容。事实上,步入新时代以来,以异地省级国资力量率先在黑龙江投资布局、寻求合作的,除了浙江当属福建。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最具发展前景的,就是厦门三巨头——建发、国贸和象屿权属项目。

2015年,经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黑龙江省福建总商会的招商引资,世界500强国企——厦门象屿顶着“投资不过山海关”这一谬论的巨大压力,在外界诸多不看好的声音下,在黑龙江投资象屿农产、象屿生化两大项目,总投资180余亿元,深耕粮食深加工领域,成为“敢为人先”的闽商精神在北国的生动注脚。如今,象屿在黑龙江打造1个研发中心和绥化、富锦、北安三大加工基地,总营收1600余亿元,带动农户达25万户,年玉米深加工能力320万吨。“我们是第一个投资龙江的闽籍国有企业,也是第一个在龙江建立现代化农业全产业链的平台运营商。”黑龙江省福建总商会执行会长、象屿生化董事长吴捷认为,象屿集团用了8年来的实际行动,兑现了象屿董事长张水利那句“率先携手龙江 实现南北共赢”的庄重承诺。

2023年,象屿携手哈尔滨城投,联合打造了商业综合体“城屿in象”项目。张水利表示,象屿未来将斥资千亿元,在农业、文旅、商贸等领域与黑龙江深化合作。与此同时,厦门国贸、厦门建发也先后进入黑龙江,投资多个10亿元以上项目,用“敢为人先”的闽商精神,助力黑龙江农业、房地产、外贸产业发展。

而在民营企业范畴,新时代龙江闽企则把“行业升级”作为头等大事,在各个传统领域成为新发展的“风向标”。HBP企业总部基地是黑龙江的首个商务总部经济中心,一改传统写字楼拥挤、密集、冗杂的业态和风貌,其生态园林般的环境让人耳目一新,在这里招商落地的企业不仅可以享受独栋办公,还能共享金融投资、人力资源、会议空间、法律咨询等服务资源,创下了龙江生态型总部产业园区的先河。紫金矿业在黑河的多宝山铜矿项目、在齐齐哈尔的紫金铜冶炼厂项目,由传统的能源开采经济类型,近年来谋求蝶变,建立了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ESG体系,制定了符合全球标准的“碳减排路径”,形成了绿色、高效、可持续的现代矿业产业链,并通过数字手段优化全业务流程,走在黑龙江能源企业的前列。

此外,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成为新时代龙江闽商的另一变化特征。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形成的强烈宗族观念,闽商几乎可以看作“家族式企业”的代言人。然而一方面伴随市场经济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受到东北松散型家庭文化的熏染,新时代龙江闽企正在争先恐后完善更正规的企业模式。泉州人吴光彦的黑龙江福和集团,从起步阶段以家族宗亲为骨干、总计数十人的制药小工厂,经历多年壮士断腕、脱胎换骨式的变革,如今已经建立包括董事会(含独立董事)、监事会及10余个部门在内的架构,并积极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打造了全国最大的生产哮喘病和皮肤病药物的工业园区,是目前国内产品品种和剂型最全的产业实体之一,是龙江制药业管理机制最健全的企业标杆。由泉州籍侨商蔡崇荣打造的哈尔滨波塞冬旅游度假区,堪称冰城最知名的旅游名片之一,在建设之初就对标世界一流的文旅集团,明确“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建立高度垂直化的责任体系和高度扁平化的管理体系,如企业中明星驯兽师的薪资往往高于企业高管,极大激发了人才队伍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闽商“敢为人先”的特质转化为实干业绩。

对于新时代龙江闽商来说,“品牌打造”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课题。从外因上来说,由于2000年以后福厦泉莆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民族品牌给予了远在北国的闽商以全新的启发和刺激;从内因上来说,更多的则是基于追随国内外企业品牌战略的脚步,也属于对“敢为人先”精神的演绎。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是荟萃楼在黑龙江的品牌铺设,另一个是敖麓谷雅酒店的品牌驱动理念。荟萃楼珠宝始创于1855年,作为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以“錾金嵌宝”工艺闻名于世,2012年布局龙江大地,在省内现有70余家门店,践行“年轻化+数字化+合作化”的品牌战略,从签约代言人到推出新品均锚定年轻人群体;数字化营销覆盖线上社交、户外LED、广播电视、电影院线等渠道;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打通全产业链条各个环节。敖鲁古雅酒店品牌灵感源自作家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少数民族部落,打造中国第一个森林文化主题酒店,也是哈尔滨乃至黑龙江标志性建筑之一,以龙江闽商的品牌力量打破国内高端酒店被国际品牌强势垄断的形势,也极大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下一步还将在大兴安岭建立新的体验酒店,挖掘当地文化,让“敢为人先”的闽商品牌具象化到中国最北方。

新时代的黑龙江,其全新的战略定位和经济格局,可谓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在此深耕创业的闽籍企业家。2022年,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质量龙江、创新龙江、开放龙江、绿色龙江、幸福龙江和勤廉龙江”;而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黑龙江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战略定位,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建好建强国家向北开放新高地。”胸怀天下、嗅觉灵敏的新时代龙江闽商们,在对俄贸易领域也在悄悄书写“敢为人先”的篇章。除了上文中所述的闽商林枝春投资20亿元建设对俄贸易的4条牛奶跨境输送管道,象屿集团年粮食贸易量达1000多万吨,其中对俄出口占到60%以上。禧龙园区2023年以投资运营的禧龙国际家居建材博览中心为桥头堡,成立了“禧龙对俄家居建材贸易园”,旨在整合数千家家装建材企业、商户资源,进口俄罗斯优质木材原料,扩大家居建材产品对俄出口渠道,搭建金融协作、产能合作、跨境商贸、配套服务体系。黑龙江汇智发展集团的汇宏金融港项目,建设全省首个服务对俄贸易企业入驻的全产业链专业平台,成为哈尔滨新区的重点项目。

三、抱团源自文化基因,也是必然选择

探寻新时代闽商精神,特别是研究星罗棋布在全国各地的闽商特质内核,就不得不寻根溯源,梳理福建的传统地域文化。实际上,也正因为福建源远流长、特色显著而又协同一致的地方文化基因,才造就了无论在异国还是他乡都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新时代闽商。

闽文化区(又称福建文化区)各个区域特色颇有差异。例如闽东是典型的综合性文化,包容性强;闽北人安分吃苦,属于向内而求的山林文化;闽南靠近大海,热情开放;闽西则大体近似客家文化内容,相对淳朴好客;闽中的莆仙文化被深深烙上“科举文化”和“妈祖文化”的印迹,讲究立德、行善、大爱的家国情怀。从整体而言,闽文化区受海洋文化影响较深,一方面极具开放性、冒险性、创新性、包容性,另一方面宗族观念非常厚重。

新时代的龙江闽商带着家乡信仰、习惯、民俗,把福建文化传播到东北(黑龙江已有多个妈祖文化区),甚至部分城市街路以闽企命名(禧龙大街、汇智路);因宗族基因而衍生的抱团精神也令人称道。以黑龙江省内异地商会为例,与其他商会内部彼此龃龉不同(如网络上调侃的江苏苏南与苏北之间、广东广深与粤西之间的“鄙视链”),福建商会不仅是省内成立最早,也是现在规模最大的省级异地商会,印证了新时代龙江闽商“抱团”精神。

“黑龙江人、吉林人、辽宁人甚至有一部分内蒙古人,在外面都自称东北人。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榕商、泉商还是莆商,在他乡我们都是闽商,一定要抱团发展。”来自福州的黑龙江省福建总商会党委书记、黑龙江汇智发展集团总经理杨绍锋这样认为。

新时代龙江闽商的“抱团”特质,可以从黑龙江省福建总商会的壮大历程说起。2004年,禧龙园区牵头、若干规上闽籍企业支持、百余家中小商户参与,共同筹备“黑龙江省福建商会”的成立。创会会长吴庆忠坚持“兼容并包”思想,要求商会必须覆盖福州、泉州、厦门、莆田、南平、三明等籍贯的商人,真正担得起“福建商会”的名号。

商会成立以后,福建、黑龙江两地领导高度重视,批示“把黑龙江省福建商会建成龙闽交流平台、企业服务平台和招商引资平台。”商会内部的任何企业或企业家,在事业、工作乃至个人生活上遇到问题,比如项目投资、法律纠纷、信贷融资、子女就学等等,要么由商会搭建政企沟通渠道来合法解决,要么由会员之间共享资源来合理解决。

时至今日,当商会已经发展到3000余家会员(占省内大概四分之一闽籍企业的比重)的时候,依然保留抱团互助的传统。“我们从来不自称什么福州帮、泉州帮、莆田帮,谁有困难或诉求需要,大家一呼百应。”商会执行理事长、福和集团董事长、泉州人吴光彦如是说。

新时代龙江闽商的“抱团”精神,体现在经济领域就是内部之间的集聚和内外之间的合作。以商贸领域为例,禧龙园区已吸纳了6000余家商户、10余万从业者,其中,70%以上都是闽籍市场主体,规模约等于黑龙江中等规模县城,按照9大市场分区,形成了良好的规模化效益。再以房地产领域为例,象屿在黑龙江的行政办公总部即由汇智来提供;汇智与金意陶陶瓷、依诺瓷砖、合益石材、邦佳卫浴等闽企基本形成了“房地产+建材”的上下游产业链条配套。又如医疗医药行业,黑龙江远东心脑血管医院、玛丽亚妇产医院、中德骨科医院、瑞丽医院等闽籍上游医疗机构,与福和制药、赛灵生物科技、上松伟业医疗科技等药品、研发、器械产品的闽籍下游供应商之间构建了分工协作,打造“跨地域产业集聚效应”。

当然,讲究“抱团”绝不意味着“排外”,闭关自守、一叶障目从来不是闽商的风格。在与外部合作方面,近年来龙江闽商也展现出独到的眼光、诚信的品质和惊人的能量。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厦门象屿携手哈尔滨城投之外,象屿携手闽籍企业福建辉业食品集团,正在与北大荒洽谈农业领域的深度合作;闽商丁海光与浙商南存辉领衔的正泰集团,维系友好代理关系已近15年;汇智携手黑龙江省宁波商会打造的汇宏金融港产业园顺利启幕......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抱团与合作精神,被新时代龙江闽商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关于实业、公益、故乡的情怀

改革开放以来,无数闽商年少离家、闯荡江湖、驰骋余五湖四海,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打拼下了一片片天地。六千里路尘和土,四十余年笑和泪,也许龙江闽商早已忘了创业维艰的苦涩,但岁月永远风化不掉他们坚守实业、投身公益和反哺家乡的情怀与光芒。

有人说新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传统产业已日薄西山。但对于龙江闽商而言,他们似乎更愿意以互联网为“器”,也就是作为自身生意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传统实业依然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根据黑龙江省福建总商会粗略统计,3000余家会员企业(商户)中,房产、能源、医疗、农业等实体领域的市场主体占比约88.2%,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中,汇智、永同昌滨江、HBP总部基地、宝宇等房地产类开发企业,产能可达商会会员企业整体份额四分之一以上;商贸、物流、建材、五金等领域的闽籍从业人员约15万人;医疗、医药相关产业的会员企业,在2022年营销收入同比2021年增长约17.3%......

龙江闽商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一句是“心无旁骛 坚守实业”,实际上他们一直在用行动给予最有力的证明;另一句就是“义利并顾 兼济天下”。这些情怀既源于闽人根骨中的传统性格,也与他们在黑土地上相与有成并视这里为第二故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大道行天,责任在肩。闽商参与公益的身影随处可见:禧龙23年来向龙闽两地捐赠2700余万元,在福建修桥补路、建设敬老院、文化广场,在龙江捐资助学,如在哈尔滨巴彦新立村捐款100万元打造农民培训学校,帮助300余名学员掌握创业本领;福和集团投资1000万元助力肇东市铁西村、荣兴村、新江村等地壮大特色蒲公英产业,提高村民收入,获得全国工商联重点表彰。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之际,黑龙江省福建总商会倡议闽商奋力担当,共向社会各界捐助1.25亿元,其中,永同昌集团向福建省光彩事业促进会捐赠1亿元,福和制药捐赠款物561万元,众多闽企还广泛发动力量向各疫区提供N95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用品的采购、捐赠和联络渠道。

如果说做实业、搞慈善是龙江闽商群体毫不掩饰标榜的特质,那么还有一种情怀深藏在内心——眷恋故园。正如同著名闽籍作家陈章汉所说:“闽商的传统因袭中,最受推崇的是家乡观念。他们以老家为圆心,以理想和能力为半径,大胆地往万里之外画圈,并如愿以偿收获大千世界的馈赠。他们出外则兼济天下人群,归来则回馈故乡土地。”

从情感羁绊的角度来说,龙江闽商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但每逢端午、中秋、春节的日子,回家几乎是必然的选择,因为故土有他们儿时的记忆,有千金不换的亲情、乡邻情,更有八闽山水千丝万缕的脉脉温情。

从企业家的身份来说,“返乡创业”是新时代龙江闽商念兹在兹、何曾或忘的执念——这当然与家乡福建一日千里的发展成就有关。他们当中,有些人已经走在了前列:成立于2020年的福建省创禧投资集团,其企业构架已搭建完毕,正在以“创禧产业园区”“创禧国际交易市场”“创禧企业总部基地”为三驾马车,为家乡制造、商贸融合发展而努力;哈尔滨正泰投资光伏项目落户南平,预计总投资5000万元,助擘家乡的新能源产业建设蓝图。有些人则距离圆梦桑梓的愿景越来越近:睿古集团总投资40亿元的“福州连江筱埕睿古滨海澜山康养项目”,已经被列入福建省重点文旅项目规划;福州市蓝洋文化产业刚刚申报完毕,预计将在福清市建设“风情夜市一条街”和“城市书香综合体”等项目....

一份执着,一份坚守,一种信念,一种情怀。龙江闽商,源出有福之地,带着鼓浪屿和木兰溪的祝福走来;位立雄鸡之冠,向着新龙江和新福建的愿景迈进。时光来到2024年,新时代龙江闽商一边胸怀爱拼会赢、敢为人先、抱团发展的精神和坚守实业、投身公益、反哺桑梓的情怀,一边适应着新发展节奏、把握着新阶段机遇,有实力、有拼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